热点背景:
5月13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手机是未成年人使用最多的上网工具,使用比例达93.9%。未成年人的互联网使用将从“增量”阶段转向“提质”。
模拟题目:
《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2019年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尤其小学生在学龄前就使用互联网的比例已达32.9%。对此,你怎么看?
中青公考解析:
上网早就不是新鲜事,但网络及手机对未成年人越来越强的渗透力,小学生在学龄前就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也越来越高,预期将有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在学龄前就接触互联网。网民年龄越来越小,触网年龄越来越早,并非偶然,但非常值得担忧,必须引起社会高度重视,要让孩子们适度使用网络,为孩子们构筑必要的安全防线。
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不得不说,这既有主动接触,又有被动接受。主动源于网络上有许多动画片和娱乐小视频,还有数不胜数的联网小游戏,对孩子有很强的吸引力。被动接受则是,学前教育同样有很多APP,幼儿上网课司空见惯,幼儿园孩子的“课业负担”同样不轻。数字时代,学习和玩乐与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有太多交汇。凡事过犹不及。孩子们与网络和手机太过“亲密接触”,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总在室内盯着屏幕,运动量不足,视疲劳增加,“小胖墩儿”和“小眼镜”越来越多。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控力较弱,网络成瘾、手机控对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颇大。网络有害信息滋生,不法之徒混迹虚拟世界,侵害未成年人权益时有发生,虚假宣传依然存在,行业规范化水平有待提升。
首先父母身教优于说教,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正确管理和引导,让孩子少玩游戏、少看手机,家长更应检视自己。亲子教育需要父母带孩子多进行寓教于乐的活动,多走出去亲近自然。其次,互联网企业应开发具有针对性的学龄前儿童保护机制、应用程序和内容产品,并为家长提供简单易操作的管理工具。再次,学校不得通过手机微信和QQ等方式布置作业,将批改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减负、社会减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最后,相关政府部门应继续强化监督管理。对于利用网络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执法机关更当依法严打严惩,以儆效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更多招录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重庆中青公考”(微信号:CQZQGK)
快来扫扫二维码,及时掌握相关考试资讯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