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

重庆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这篇文章不能教你如何一个月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证笔试(但是如果想考高分,建议你从现在开始系统复习),重庆中青公考网为您提供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辅导资料教师编制考试技巧,以及包括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师招聘考试技巧教师招聘复习资料,看中青公考教师招聘网

通过这篇文章你可能会知道:

一、笔试分值结构及考试题型

二、笔试各科该如何备考

三、笔试每年必考考点

快接着看哦!

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

(1)共同点

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

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这四个“善端”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因而从理论上讲,人人皆可为尧舜。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就可以成为圣人。相反,由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善端”受到破坏,心灵遭到“陷溺”,就会成为小人、恶人。

荀子学说中最突出的是与孟子“性善论”相对立的“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它完全排除任何后天人为的因素。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这就是说,与生俱来的本能是“性”,而后天习得者为“伪”。荀子指出孟子所说的人性善,实质上是“伪”而不是“性”,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人的善德是后天习得的。这一点较孟子的“良知”、“良能”具有更多的唯物主义色彩。

其次,由于哲学观和人性论上的区别,导致孟子和荀子在教学思想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子主张“内发”,而荀子更倾向于“外铄”。在学与私的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主张深造自得,专心致志;而荀子更提倡“学”。孟子的这种观点是受其唯心主义思想影响,夸大“思”的作用而忽视“闻见”,过多强调理性认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更多招录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重庆中青公考”(微信号:CQZQGK)

1605858453733066.jpg微信图片_20201230143746.jpg


 快来扫扫二维码,及时掌握相关考试资讯哟~


分享到:

精彩推荐

  • 国家公务员
  • 重庆公务员
  • 教师考试
  • 事业单位
  • 医疗卫生
  • 金融考试
  • 军队考试
  • 在职考试

考试日历

考试名称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国家公务员 10.25-11.03 12.03-12.04
四川2022下半年省考 10.26-11.01 11.26-11.27
大渡口教育事业单位 10.30-11.03 11.12-11.12
南岸教育事业单位 10.27-10.30 11.06-11.06
重庆选调生 10.23-10.27 12.11-12.11
重庆市遴选公务员 10.09-10.13 11.0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