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

10月26日言语理解与表达每日一练参考答案

言语理解与表达 参考答案

1.【答案】B。解析:第一步,观察选项特征,确定首句。①句和⑥句对比,⑥句的“这里”指代不明,不适合做首句,排除C项。

第二步,观察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捆绑。⑥句提到“距今596万年前”,②句提到“到533万年前”,根据时间顺序可知,⑥句在②句前,排除A项和D项。

第三步,验证选项。B项语意通顺,逻辑关系清晰。

因此,选择B选项。

2.【答案】C。解析:第一步,分析语境。第一步,根据“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可知,该空应体现“出现过但不多见”这一含义。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无处不在”B项“随时发生”D项“比比皆是”都指发生的多,与文意不符,排除A项、B项和D项。C项“不乏实例”指不缺少实例,能准确地表达出地质史上确实有过这种灾变的意思,符合文意。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随时发生: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发生。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3.【答案】B。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对“考古学中的文明标准的表述”出现在文章第一、二、三段。根据第二段“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会上有一位学者叫克拉克洪,他提出了文明的三条标准,而后经丹尼尔补充”可知“文明标准不是一个人提出来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根据第二段“其实这些标准并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这是在1958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提出的”可知,“不是由丹尼尔提出的”,属于偷换概念,不符合原文。C项:根据第一段“是不是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当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说明对于是否适合中国的情况是不确定的,属于偷换语气,不符合原文。D项:“一定要找到考古学上的证据”在文章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原文。

4.【答案】D。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文明标准”出现在第三段。根据文段可知,“文明标准”包括:城市、文字和复杂的礼仪建筑。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在文章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根据“第三个条件是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和“它之所以被建造,是因为要尊重法老,使法老的神灵可以永存,这就代表了文明时代的阶级分化和统治”可知,符合原文,排除。B项:根据“第二个条件是文字,没有文字的文明很难想象,因为没有文字的发明,人类的思想文化的积累就不可能存留和传播”可知,符合原文,排除。C项:根据“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也就是要有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差别”可知,符合原文,排除。

5.【答案】D。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对我国使用的文明标准”出现在文章第四段。根据第四段“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可知,“日本和中国使用的文明标准是在世界通行的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补充得到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根据第四段“这个看法传到东方,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现在在我们国内,冶金术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标准,那么我们就有四条标准了”,说明我国的标准和国际通行的标准不是完全相同的,曲解文意,不符合原文。B项:“与日本的标准完全相同”在文章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原文。C项:根据“由于古代遗留的信息很少,只要有两条就够了,而在两条里面,文字是不可缺的”,并未提及“必须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原文。

6.【答案】A。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对“文明”的表述出现在文章第一段。根据第一段“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是人类脱离动物界后进一步脱离了原始野蛮状态的阶段”,说明文明是人类脱离原始野蛮状态的分界线。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文明是人类与动物的分界线”不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根据第一段“我们主要依靠考古来论证文明起源”,符合原文,排除。C项:根据第一段“文明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说明只有人类有这一阶段,动物没有,符合原文,排除。D项:根据第三段“第一条标准就是要有城市”,城市是判断文明的标准,也就是城市是文明的象征,符合原文,排除。

7.【答案】D。解析: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形态和欧美有很大的差异”在文章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不符合原文。B项“现代民族”表述错误,文段探讨的是“文明的起源”,因此这些标准考察的是远古的文明,而不是“现代民族”,属于偷换概念,不符合原文。C项对应第四段“不管是在日本还是中国,学者都觉得有点不够,提出来最好再加上一条,就是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说明“使用金属”是进入文明的一条标准,而不是必要条件,曲解文意,不符合原文。D项对应第四段“这些标准是不是真正适合我们中国古代的历史状况,我看将来还可以讨论研究”,符合原文。

因此,选择D选项。

8.【答案】D。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此目的”出现在第二句。分析“此目的”的上下文语境。前文讲“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由此可知,“此目的”指代的就是从实际出发,研究客观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此目的”所指的内容。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表述不完整。B项:“详细地占有材料”无中生有。C项:“反对主观主义”无从体现。

9.【答案】D。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我们的许多人却是相反”出现在文章第三句话。根据“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可知,相反的共同的思想根源即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和C项:“单凭热情,脱离实际”“把感想当政策”属于做实际工作的人的特征,片面。B项:“研究空洞的理论”属于做研究工作的人的特征,片面。

10.【答案】A。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出现在文章的第七句。分析“此目的”的上下文语境。根据前文“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和后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可知,作者认为这些人是脱离实际的,罗列的那一大串也是表面的东西,缺乏分析。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所指的内容。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C项和D项都没有体现“脱离实际”这一点。

11.【答案】D。解析:材料首先提出优越的地理环境条件是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第二句话的转折后面是重点,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环境因素被弱化,不再是文明产生的必要条件,最后一个转折“但”后面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依然属于现代科技的范畴,因此材料的主旨信息为科学技术影响了文明诞生对于地理环境的需求。同义替换答案为D项。

12.【答案】A。解析:材料前面提到大气污染不同于其他污染的特点,以及进行大气污染索赔的现实困境。最后一句话提到公民起诉一长串的可能的污染企业不能震慑污染企业,那么下文有可能会提到公民诉讼索赔的成功案例,即A选项为正确选项。

13.【答案】A。解析:材料的主旨句为后面提出的对策句,即“树徳立志”,后面给出相应的解释,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然后对学生的身心进行正面教育,同义替换A为正确选项

14.【答案】A。解析:材料前两句话提到人类的经验和知识凝聚在语言之中,转折词“而”的后面是材料重点,提到人类的认识结构互补分布构成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同义替换答案为A.

15.【答案】A。解析:材料结构为分—分式,前两句话的背景铺垫提出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地震预测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最后一句话提到“一系列全球性重大地球科学计划……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新的基础”,共同涉及到的内容均是科技的发展为地震预测提供了便利,同义替换答案为A

16.【答案】B。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马达加斯加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天然矿石博物馆”,接着重点介绍宝石学家在这些伟晶岩矿脉中,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宝石,考察队归国后用赞助商约翰·摩根的名字去命名这种宝石,摩根石由此登上了珠宝界舞台。文段结构为“分—总”,尾句是主旨句,主要论述“摩根石”的发现和命名。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C项和D项:均偏离话题“摩根石”。

17.【答案】D。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提出“观察认识社会思潮,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代社会变化”的观点,接着通过解释说明和“譬如”举例,进一步解释和论证首句的观点。文段结构为“总—分”,主旨句是首句,主要讲的是“认识社会思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

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B项和C项:均偏离核心话题“社会思潮”。

18.【答案】D。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美国经济前景”的关键信息。作者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判断出现在最后一句,重点强调转折后的内容,即“美国实体经济竞争力将再次显现王者底蕴”。由此可知,作者对美国经济前景是乐观的态度,认为它将再现领头羊的雄风。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力不从心”指心里想做,可是能力或力量够不上;B项“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C项“绝处逢生”指陷入绝境的时候又有了生路,三者均与“再现王者底蕴”语境不符,排除A项、B项和C项。D项“东山再起”指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符合语境。

因此,选择D选项。

19.【答案】A。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指出世界文明史上没有一种文明可以长期孤立地存在与发展,并通过“如果……”这一假设的句子进行论证,接着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文明总体上是以群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最后得出结论,保持总体均衡,日益成为追求与推进文明发展的自觉选择。文段结构为“分—总”,尾句是主旨句,主要论述总体均衡是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自觉选择。

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句同义替换,符合文段意图。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多样态势”与文段所提“总体均衡”不等同。文段不侧重多样性,而侧重要均衡发展。C项:围绕第三句论述,非重点。D项:“不同文明”侧重多样性,不侧重“均衡发展”。

20.【答案】C。解析:第一步,定位原文,“大部分拖延者”出现在文段前两句,根据“他们都喜欢‘时间是幻觉’的概念,他们生活在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严重冲突中”“人们往往认为眼前的事情是急需去做的,未来的事可以慢慢去做,而没有意识到未来的事才是更重要的事”可知,大部分拖延者往往没能分清事情的轻重,总是先做眼前的事情。

第二步,对比选项。C项符合上述语境。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贪图享乐”无中生有。B项:“完全没有时间观念”表述过于绝对,他们有时间观念,会先做眼下的事情。D项:“不善于设定长远目标”表述错误,文段意思不是不善于设定长远目标,而是长远目标对他们来说没那么重要。



关键词:10月,言语,理解,表达,每日,参考,答案
分享到:

精彩推荐

  • 国家公务员
  • 重庆公务员
  • 教师考试
  • 事业单位
  • 医疗卫生
  • 金融考试
  • 军队考试
  • 在职考试

考试日历

考试名称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国家公务员 10.25-11.03 12.03-12.04
四川2022下半年省考 10.26-11.01 11.26-11.27
大渡口教育事业单位 10.30-11.03 11.12-11.12
南岸教育事业单位 10.27-10.30 11.06-11.06
重庆选调生 10.23-10.27 12.11-12.11
重庆市遴选公务员 10.09-10.13 11.05-11.05